1. 造船者的本意
沒有反義詞,。
◎ 椿 chūn
〈名〉
(1)(形聲,。從木,,春聲,。本義:木名。指大椿,。古代傳說大椿長壽,,后因以喻父。如:椿年)
(2)同本義[a long-living tree]
上古有大椿者,?!肚f子·逍遙游》。司馬注:“椿木一名橓,?!?/p>
(3)因其長壽,后用來形容高齡,。亦用以指父親,。如:椿年(椿樹的年齡。比喻長壽);椿齡(祝人壽考之詞);椿壽(大椿的壽命,。比喻長壽,,高齡)
(4)即香椿[Chinese toon],一種楝科落葉喬木,。葉有特殊氣味,,花芳香,嫩芽可作菜食,,木材通直,,是造船、建筑材料,,種子橢圓形,一端有膜質長翅,,可榨油,根,、皮及果可入藥,。如:椿芽(香椿的嫩芽,甘美可食);椿皮(香椿的樹皮)[1]
2. 但這不是造船的目的
1,、人生之路,,從來都與坎坷相伴而行,。然而,坎坷對于強者來說是一塊塊墊腳石,,是通向成功的一級級階梯,。
2,、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驚濤駭浪,,淺灘上的航程永遠不能抵達美麗的彼岸,;若人生是一片山川,那就期待峻嶺絕頂,,山腳下的登攀永遠不能領略秀麗的風景,;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風暴雨,,荒原邊的游牧永遠不能造就壯麗的搏擊。
3,、人生絕對不能失去的東西:自制的力量,冷靜的頭腦,,希望和信心。
4,、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但不同的是,人生不如弈棋,,任何人都沒有再來一局的機會,。因此,在每一個階段,,都要用心思考和感悟,。
5,、走在光滑的冰面上容易摔倒,,是因為上面沒有坎坷。有些人臉上有太多的笑容,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太多的淚水,。船停泊在港灣里最安全,,但那并不是造船的目的。林中有兩條路,,你永遠只能走一條,,懷念著另一條。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一個人盡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
6,、人生就像馬拉松,,獲勝的關鍵不在于瞬間的爆發(fā),在于途中的堅持,。很多時候,,成功就是多堅持一分鐘,這一分鐘不放棄,,下一分鐘就會有希望,。只是我們不知道,這一分鐘會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只要堅持走下去,,屬于你的風景終會出現(xiàn)。
7,、平凡是一場驚險搏擊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輝煌追求之后的沉思。平凡是告別了無知的炫耀的狂妄之后的深沉,。平凡不是人生這光的暗淡,,不是生命之火的熄滅,不是超然物外的冷漠,。
3. 船是誰創(chuàng)造的
具體發(fā)明者未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并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fā)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jù)一定的工藝過程來制造,制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jīng)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fā)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并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xiàn)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yōu)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xiàn)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
4. 第一個造船的人
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開發(fā), 到了十八世紀中葉, 北美大陸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 隨著工農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當時尚未發(fā)明火車, 陸路交通還不發(fā)達, 所以海洋和內陸河流的水上航運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造船業(yè)迅速發(fā)展。在1720 年波士頓就已經(jīng)有了十四個造船廠, 每年可造船二百艘,。到了美國獨立前( 注: 1776 年美國宣布獨立), 造船噸位已經(jīng)達到英國造船噸位的一半,。盡管如此, 原有的靠風力和人力航行的船舶仍然不能滿足要求, 迫切地需要改革舊的交通工具, 研制出具有強大動力的新式船舶, 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發(fā)明了輪船的是美國工程師富爾頓,。
富爾頓的父親原是英國人, 1730 年來到北美洲, 定居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蘭卡斯特, 富爾頓于1765 年11 月14 日出生在那里,。
在富爾頓九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 家庭經(jīng)濟狀況也不好。在上小學的時候, 課外時間常到附近的一家機器鋪工作, 曾經(jīng)在槍匠的指導下制造過氣槍。在這一時期, 富爾頓學到了機器制造,、實驗和繪圖等方面的知識和方法, 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十七歲時, 富爾頓離開蘭卡斯特來到費城, 以給機器工廠畫機械圖謀生, 同時還給人們畫小型的肖像畫。當時住在費城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很欣賞富爾頓的繪畫藝術,。后來富爾頓又由于繪畫而結識了蒸汽機的發(fā)明家瓦特, 從而產生了設計用蒸汽機開動的輪船的理想,。
富爾頓在前人失敗的基礎上, 進行深入的鉆研。自1793 年起, 他設計并繪制了許多槳輪,、機構和船型的草圖, 解決了不少的技術問題, 并且制出了輪船的模型,。1803 年1 月9 日, 他在巴黎進行了蒸汽輪船的模型試驗, 了解到輪船的噸位與動力大小的比例關系。以后在許多工人的幫助下, 他建造了一艘輪船, 船長70 英尺,、寬8 英尺,、吃水3 英尺、外輪直徑12 英尺, 用一部8 馬力的蒸汽機為動力設備, 在賽納河上試航成功,。但是, 不幸在當天晚上這艘新造的輪船就被暴風雨摧毀了, 經(jīng)過24 小時的艱苦打撈, 才把沉入水中的蒸汽機撈上來,。這件事并沒有動搖富爾頓的決心, 不久他和工人們又重造一艘船, 并裝上那臺打撈后經(jīng)過檢修的蒸汽機, 雖然再次試航成功, 但他發(fā)現(xiàn)蒸汽機的功率尚不夠大。此后他寫信給瓦特和鮑爾頓, 請求支援一些蒸汽機的零件, 并動手制造更大功率的蒸汽機,。
1807 年, 富爾頓研制的新輪船“克萊孟特”號造成了, 船長150 英尺,、寬13 英尺、吃水2 英尺,、槳輪的半徑3 英尺, 用24 馬力的蒸汽機推動,。在試航之前, 一些庸人譏笑這艘新輪船為“富爾頓的蠢物”。
1807 年8 月17 日, “克萊孟特”號輪船在哈得孫河上成功地航行著, 以4 公里/ 小時的速率前進, 被稱為“富爾頓的蠢物”取得了“富爾頓的勝利”!
“克萊孟特”號經(jīng)過一番裝修美化后, 正式地投入航運了,。以后又通過不斷的改進, 使它的航速從原來的4 公里/ 小時, 逐步提高到6 公里/ 小時,、8 公里/ 小時。
1808 年, 富爾頓又建造了“海神之車”號和“典型”號蒸汽輪船, 能夠連續(xù)航行150 英里,。一年后, 富爾頓組建了公司, 制造“渡輪”, 他稱之為“舫船”,
每艘船由兩個并列的船體用甲板連接起來, 可提供一個寬敝的船面, 以便于載運貨物,。富爾頓的一生共建造了十七艘輪船, 在科技史上和航運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除了研制輪船之外, 他還對運河的設計作出過貢獻, 曾發(fā)明了在運河里不同水位上升降船舶的設備。據(jù)說他還計劃研制在水下延時爆炸的“水雷”,、深水航行的“潛水艇”等, 但是都沒有完成,。1815 年2 月23 日富爾頓逝世了, 世界人民永遠紀念這位發(fā)明家。
5. 造船是為了什么
在我國民間文學中,,魯班是一個箭垛式人物,,木匠行業(yè)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記在他的名下不說,就是其他的很多行業(yè)的發(fā)明,,人們也往往搬出魯班來,。關于魯班造船,民眾之中也有很多異文,,但仿鞋造船的傳說相對來說更為普遍,。
一天,,魯班的媳婦到河邊洗衣服,把腳上穿的一雙翻頭鞋放在河堤上,,光著腳下水去洗衣裳,。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水順風勢涌到翻頭鞋那里,,把翻頭鞋卷進了水中,,翻頭鞋又順著水勢,,在河面上到處飄浮。魯班的媳婦一看,,翻頭鞋漂到水里了,,很著急,三步并作兩步地去“搶救”她的鞋子,。鞋子一會兒被水波涌到這邊,,一會兒又被水波沖向那邊,怎么也夠不著,,過了好一會兒她才把鞋子給抓到手上,。她拿著鞋子,慶幸鞋子剛剛沒有沉下水底,,突然想起丈夫造船的事來,,她看著鞋子想了好長時間才回家。
到家以后,,魯班媳婦飯也不吃,,拿著那只鞋子看來看去。魯班覺得很奇怪,,微笑著說:“這只鞋子有什么稀奇的,,看得連飯也不吃了?!毕眿D這才把剛才看到的事情說了一遍,。魯班一聽,朝鞋子瞟了一眼,,然后接過鞋子細細一看,,忽然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寶貝似的大叫起來:“一是空心,二是不漏水,??招挠植宦┧筒粫恋?!”說完,,夫妻兩人都高興得大笑起來,。從此,魯班就白天黑夜地干,,依照翻頭鞋造了一只小船,。小木船造好了,夫妻倆激動地把它抬到附近的海邊,,小木船真的在海面上漂起來了,。過了不久,魯班又依照小木船的式樣造了只大船,,里邊還裝了好多東西,,并請周圍的老百姓幫忙把它抬到海里一試,結果大木船也漂起來了,。人們都快樂得歡呼起來,,魯班夫妻尤其高興,他們一同跳上船去在附近海邊游了一陣,,漂來漂去的,,好不自在!
從這以后,,世上就有了船,。海邊的人們有了船,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就到海里打撈魚蝦,,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6. 造船的人叫什么
胡國棟(1915-1992),安徽安慶人,,著名機械工程專家和內燃機專家,、柴油機預混合燃燒理論的奠基人、中國內燃機事業(yè)的先驅者之一,,國家一級教授,、大連市九三學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最早一批研究生導師和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1937年畢業(yè)于北平大學工學院機械系,,畢業(yè)后在昆明中央機器廠工作,任主任工程師,;1945年赴美國工作考察,,1948年回國,在上海通用機器公司任設計處處長,;1949年應聘到大連大學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前身)任教授,,歷任機造系、機械系,、二機系,、造船系主任,、學校教育工會主席、內燃機研究所所長等職,。
7. 造船發(fā)明人
具體發(fā)明者未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并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fā)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jù)一定的工藝過程來制造,制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jīng)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fā)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并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xiàn)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yōu)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xiàn)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
8. 造船的初衷
溫啟祥
溫啟祥,,導航技術專家,中國無線電導航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先后為開拓和發(fā)展我國航空導航,、航海導航、衛(wèi)星導航與飛機著陸引導諸系統(tǒng)及其技術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溫啟祥
出生日期
1909年6月
去世日期
1993年12月20日
個人履歷
溫啟祥
溫啟祥,,高級工程師。江蘇無錫人,。曾任中國航空公司無線電工場管理工程師,。建國后,歷任華東軍區(qū)上海第二十三廠,、漢口無線電廠總工程師,,電子工業(yè)部微波統(tǒng)一系統(tǒng)和應答機研究所、火控雷達和導航設備研究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造船學會第二屆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自學成都,為我國無線電導航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之一,。組織研制成功最早的中長波導航臺,、海上中波中程導航系統(tǒng)、微波飛機著陸雷達,、軍用塔康導航系統(tǒng)等,。1950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人物生平
工作前
溫啟祥
溫啟祥,1909年6月出生在江蘇省無錫縣張涇橋鎮(zhèn)一個店員家庭。1925年在常熟讀完初中,,1926年進入海私立南洋高中學習,,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轉而另謀學徒生涯,。1927年考入南京國民政府南京軍事交通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1928年轉入上海無線電報務人員養(yǎng)成所學習報務,。1929年就職于濟南,、上海等地商用無線電臺做報務工作。1932年考入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中國航空公司,,先后在南京,、宜昌、漢口,、溫州等航空站從事無線電報通信工作,。
溫啟祥在溫州站做報務工作時,對無線電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邊自學,,一邊動手安裝收音機,進而鉆研發(fā)射機,。經(jīng)技術員華斌舉薦,,溫啟祥升任無線電技術員,并從溫州站調上海龍華機場,。繼之輾轉工作于武漢,、重慶、香港,、加爾各答等航空站,。
抗戰(zhàn)期間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溫啟祥受進步書籍和進步思想影響,,對國民黨政府的所作所為十分反感,對共產黨提出的“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非常擁護,。到重慶工作不久,于1938年冬,,經(jīng)華斌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組織上鑒于當時白色恐怖的籠罩,,決定暫時停止他的地下活動,讓他以黨外人士身份繼續(xù)為黨工作,。
1942年,,溫啟祥隨中航公司遷到印度加爾各答。當時無線電部門由外國人負責,,他們對中國員工經(jīng)常出言不遜,,從而激發(fā)了溫啟祥要為中國人爭氣的決心和志氣,使他更加勤奮地鉆研無線電工程技術,,并在同事的鼓勵與協(xié)助下,,做出了第一部750瓦的歸航機和第一部100瓦的短波發(fā)信機,,為中國人爭了光。因此他也被提升為無線電工場的管理工程師,。
1946年2月,,中航公司搬回上海。當時正值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副主席率領代表團在上海與國民黨進行談判,,急需組建秘密電臺與中共中央保持聯(lián)系,。溫啟祥根據(jù)當時龍華機場地下黨負責人的指示,冒著生命危險,,利用其無線電工場負責人的有利條件,,以及他所掌握的無線電技術,為上海中共地下黨趕制了一部秘密電臺,,并安裝在該機場的一個歸航臺里,。后來,溫在與同事閑談中得知國民黨當局對此事已有所察覺,,便立即將此情報報告地下黨,,及時予以拆除,使黨免受損失,。1947年,,他又為中共地下黨做了一部比較輕便的秘密電臺,安裝在一位地下黨員的家中,,一直用到上海解放,。1948年,中航公司迫于全國緊張局勢,,再度南遷,。溫啟祥出于對共產黨的無限信任,堅決不去,,并勸說其他技術人員留下,。同時,他還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同其他留下的人員一起,,阻止、拖延大量無線電器材的外運,,并趁機將許多器材轉移,、隱藏起來,以便解放后使用,。
解放后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溫啟祥以高漲的熱情,投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qū)空軍部機務處電信器材修理廠,、即(上海)空軍第23工廠的籌建工作,。該廠以國民黨部隊遺留下來的部分通信器材和一些國民黨空軍與民航人員為基礎而組建的。工廠建成后,,溫啟祥出任技術計劃檢驗股長,。當時,為了配合解放舟山群島的需要,,在物資匱乏,、技術力量薄弱的情況下,他主持修配和趕制了500瓦報話機,、750瓦長波歸航機和100瓦短波發(fā)射機,,使滬、寧,、杭的防空通信系統(tǒng)初具規(guī)模,。此后,又為前線指揮部提供了通信導航設備,,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zhàn)爭,。溫啟祥由于成績卓著,于1950年9月評為全國工業(yè)勞動模范,,并于當年10月出席了北京全國工農兵英模大會,。1953年,23廠發(fā)展成相當規(guī)模的國營710廠,,溫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54年,他當選為上海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6年,,溫啟祥參加了“全國十二年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會議。1957年,,他隨同當時主持軍事電子工業(yè)發(fā)展工作的劉寅、孫俊人等領導同志赴蘇聯(lián)對其無線電工廠,、研究所和大學無線電系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參觀與考察,。1958年元月調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設在四川成都的第十研究所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1959年補選為四川省政協(xié)委員,,同年和1961年又兩次赴蘇學習與談判,。其間,溫啟祥深感我國無線電導航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甚大,,決心為我國導航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回成都后,便在第十研究所專門成立了“導航研究室”,,進行航空近程導航系統(tǒng)的研究,。1960年,他上書當時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長的孫俊人和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李莊局長,,建議成立專門從事導航技術,、系統(tǒng)與設備研究與開發(fā)的研究所。
1962年8月16日,,溫啟祥根據(jù)國防部的任命,,到國防部第十研究院設在陜西西安的第二十研究所,擔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挑起了建設和開創(chuàng)我國導航事業(yè)的重擔,。作為第一步,他針對該所百名技術人員大多是離開學校不久的大學生,,以及近1000名工人差不多都是復員轉業(yè)軍人的情況,,提出了“嚴肅的工作態(tài)度,嚴格的科學精神和嚴密的科研作風”的建所方針,,要求研究室從消化,、仿制航空近程導航系統(tǒng)(塔康)入手,車間則從仿制生產512 型快艇雷達開始,,及早拿出樣機并生產出合格產品,。這些都收到了成效,從而得到領導部門的高度評價,。溫啟祥于1963年補選為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1965年當選為陜西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二十研究所在溫啟祥的組織領導下,,先后開展了航空近程導航系統(tǒng),,飛機著陸引導系統(tǒng),中程與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以及衛(wèi)星導航,、組合導航和超長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線系統(tǒng)的研究開發(fā)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溫啟祥還積極推進學術活動的開展,。1962年,中國電子學會成立,,他就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1979年至1983年就任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首批會士,。同時,,從1962年起,,先后擔任中國電子學會導航分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第三屆名譽主任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用儀器儀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導航》學術季刊顧問,,第四機械工業(yè)部電子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0年被北京航空學院(現(xiàn)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同時被聘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海洋專業(yè)學科組成員,。
1980年3月,,溫啟祥因年事已高改任第二十研究所顧問以后,為祖國多作貢獻的初衷絲毫不減當年,,僅在技術文獻的編撰與研究方面,,他先后主持或參與《電子工業(yè)名詞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卷》,、《電子學名詞辭典》和《中國軍事工業(yè)史料叢書·船舶導航史料專集》等有關無線電導航部分的編撰或編審,,以及《2000年中國電子工業(yè)發(fā)展》的研究工作。1993 年12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4歲,。
成就及榮譽
早年經(jīng)歷
溫啟祥早在1936年,就對無線電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包括參加美國舉辦的“萬國函授學?!睂W習無線電技術,并自購元器件,,試裝收音機,,從三管再生式到五管超外差,進而再鉆研發(fā)射機技術,。一次,,溫州航空站的發(fā)射機出了故障,還未等遠在上海的技術員來到,,他就根據(jù)自己所學的無線電技術知識,,及時排除了故障。
40年代初期,,溫啟祥隨中國航空公司有關部門南遷印度加爾各答工作期間,無線電部門的負責人是一個名叫“潑來斯”的外籍人員,,他時常責罵和侮辱中國人,,還借故開除了多名中國籍員工。中國航空公司有關當局礙于無線電部門全體中國籍員工的公憤,撤換了此人,。但接替他的名叫“??怂埂北砻嫔媳容^平和,歧視中國人的實質卻沒有絲毫改變,。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刻苦鉆研技術的熱情與動力,。他常常早起晚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學習,。從維修到組裝,,從部件到整機,他一邊鉆研,,一邊試驗,,并進行實際制作,在無線電工場工人的積極配合下,,終于在1943年制作出了第一部750瓦的長波歸航機和100瓦的短波發(fā)信機,。此后,由他制作的許多歸航機和短波發(fā)射機,,都在飛機進場陸空聯(lián)絡上獲得了實用,。
在此期間,溫啟祥還根據(jù)中共地下黨的指示,,為幫助印度共產黨建立收報臺,,接收延安新華社發(fā)播的消息,還為之制作了一臺AR-88高級收音機,。
上海解放后,,為配合解放軍解放舟山群島,在建廠不到3個月的上海第23工廠,,物資匱乏,,技術力量相當薄弱,溫啟祥滿懷革命激情,,積極組織領導并親自參與趕制了長波歸航機,,短波發(fā)信機,修理了報話機,,并在3天之內建立起了上海防空司令部的集中臺,,使滬、寧,、杭的防空系統(tǒng)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zhàn)爭,。緊接著又在以后5個月內,生產出了裝備9個一等航空站,、20個氣象臺,,30個了望哨,,6個雷達站和一個前進指揮部的全部歸航與通信設備;并為當時的中國空軍部隊提供了長-1型與長-2型750瓦長波歸航機,,和數(shù)達321部中短波通信/導航發(fā)信機,。這些成就,是與溫啟祥勇于奉獻和具有精湛的技術是分不開的,。例如,,在改裝歸航機和修復其它設備中,他不僅以巧用手頭僅有的電子元器件,,克服了西方對我國實行全面封鎖造成的困難,,還以他首創(chuàng)的雙主振差頻等技術方案,識破了別人認為難以修復的技術難關,。
溫啟祥在這期間作出的上述貢獻,,還可從無到有地增強我國華東地區(qū)的防空能力看出它的歷史作用:使敗據(jù)臺灣的國民黨空軍于1950年2月6日對上海的狂轟爛炸造成的嚴重破壞得以不再為患;使當時的華東空軍機場與福建前線對偷襲的敵機有了防護能力,,并在解放舟山群島的戰(zhàn)爭,,及其后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作用。
1949年8月,,為了保衛(wèi)人民獲得的勝利果實和解放事業(yè)的需要,,在上海楊樹浦地區(qū)成立上海電信器材修理廠(即上海第23工廠),人員不到30人,。他依照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上的指示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廠的建設工作,,包括率先同大家一起自己動手修廠房,,并四處奔走,收集國民黨軍隊逃跑時丟棄的破損機器,、儀表與各種器材,。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就把金工工場,、無線電工場和器材倉庫建立起來,,機器也開動了。在短短的一年里,,加工設備增加到52臺,,電子測量儀器增到12臺,器材收集到2000余噸,,人員也發(fā)展到260人,,其中技術人員44人,使工廠初具規(guī)模,。同時,,由修配逐步向設計制造轉變,,并以歸航機和短波收發(fā)通信機為主流產品的新產品研制工作也已開始。1953年7月,,該廠改名為國營上海無線電廠,代號為國營第710 廠,。其后遷往武漢,,更名中原無線電廠。此廠已成為我國研制,、生產通信導航設備的骨干工廠,。
1957年至1961年,溫啟祥依據(jù)他先后三次赴蘇考察與談判所得,,深感要縮小我國無線電導航與通信同國際水平的差距,,必須遵循毛主席關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難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方針,才可能趕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為此,,于1959年,在他任副所長的國防部十院第十研究所內專門成立了一個“導航研究室”,,開始航空無線電導航的研究工作,。
1960年10月1日,溫啟祥又上書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孫俊人院長和國防科委四局李莊局長,,建議立即成立專門從事導航技術,、系統(tǒng)與設備研究的研究所。上級主管部門采納了這個建議,,于1961年在西安成立了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二十研究所,。1962年溫到該所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1965年,,該所已擁有科技人員800 余人,,工人900多人,建立了航空導航,、航海導航,、著陸雷達、自動控制,、工藝,、情報、儀器等8個研究室與一個試制工廠,,陸續(xù)開展了對近程航空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中遠程航海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飛機著陸雷達系統(tǒng)以及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等的研究研制與開發(fā)工作。
1965年,,第二十研究所劃歸第四機械工業(yè)部領導,。當時該所已具備了發(fā)展導航與雷達兩個專業(yè)的科研生產能力,并且在出成果,,出人才上顯示出了力量,。
第二十研究所自建立以來的32年中,在我國導航技術,、系統(tǒng)與設備現(xiàn)代化的巨大貢獻,,是與擔任該所整整18年主管技術的總工程師溫啟祥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
中近程導航系統(tǒng)的建立
60年代,,中近程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在國際上已建立了數(shù)十個羅蘭A地面發(fā)射臺,,但我國沒有。1965年3月,,在國防科委于北京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溫啟祥積極主張加速建立與發(fā)展我國獨立的中、遠程導航系統(tǒng),。不久得到批準,,并列入國家計劃,將中程系統(tǒng)命名為“長河一號”,,由二十所負責技術抓總,,溫啟祥任總設計師,參與協(xié)作攻關的有國營第764廠和765廠,。從任務下達之日起,,所、廠及使用部門通力合作,,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制造出了設備,,并運抵山東現(xiàn)場安裝、調試與系統(tǒng)聯(lián)試,。1966年10月1日,,成功地輻射出了中國的羅蘭A信號,其第一個臺組于1967年12月投入試運行,。到1975年7月,,北起渤海,南至南海18000公里的沿岸及其以外1000公里海域內,,形成了我國的海上區(qū)域導航網(wǎng),。
遠程導航系統(tǒng)的建成
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類似國外的羅蘭C。我國于1965年確定研制、建設,,命名為“長河二號”工程,。第一任總設計師由溫啟祥擔任。由于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使起步不久的研制開發(fā)工作走了不少彎路,。后按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自行發(fā)展同時并舉的方針,才回到按科學和國情辦事的研制軌道上來,,終于在1988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個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南海臺組,,大大改變了我國遠程導航的落后面貌。現(xiàn)正在東海,、北海積極建立第二、第三臺組,。屆時,,將把我國高精度導航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
高精度授時/導航發(fā)射臺的建成
早在1965年12月,,溫啟祥就向第十研究院領導建議在我國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上增加授時功能,。70年代初期,國家決定建立高精度授時發(fā)射臺,,作為國家時間基準,,并批準第二十研究所提出的將我國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兼作授時使用的具體方案。該方案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建立300千瓦試驗發(fā)射臺,,已于1976 年完成,滿足了當時科學試驗的急需,。第二步是建立發(fā)射功率為2兆瓦的大功率發(fā)射臺,,已于80年代初期完成。此舉將我國的時間基準由毫秒級提高到了微秒級,,使我國的標準時間精度步入了國際先進行列,。該系統(tǒng)是由第二十研究所,第二十二研究所,、國營761廠和陜西天文臺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共同努力建成的,。
飛機近程導航系統(tǒng)的建立
又稱塔康系統(tǒng),這是溫啟祥早在成都十所主持科研工作時就開始籌劃的,,后轉入二十所,。1966年成功地研制出了樣機,到1974年共生產出了相當數(shù)量的地面與機載設備,,并裝備了國內1條重要航線及數(shù)個地面站,,使我國的航空導航業(yè)務得到相當程度的改觀。
衛(wèi)星導航及其它新系統(tǒng)的建立
為了跟蹤世界新的導航技術,,自60年代后期,,在溫啟祥的策劃下,,投入了一部分科技人員從事衛(wèi)星導航的研究開發(fā)工作,從子午儀到全球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tǒng)(GPS)用戶設備,,已有多種型號,、多種用途的衛(wèi)星導航定位儀投入實用。同時還研制開發(fā)了衛(wèi)星/奧米加等水面與水下等組合導航設備,。這些都為我國在70和80年代先后完成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水下武器發(fā)射試驗和衛(wèi)星發(fā)送與回收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精密進場著陸雷達的建立
第二十研究所一經(jīng)建立,,溫啟祥就設法于1964年從上海調來一部蘇制著陸雷達作為樣機,。在不損壞樣機的前提下,他嚴格要求科技人員進行認真分析消化,,進而仿制,。經(jīng)過一年半的努力,做出了樣機,,并到機場進行現(xiàn)場試驗測試,,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要求,于1966年轉天津一個無線電工廠進行生產,。
此外,,溫啟祥在抓科研工作的同時,對科技情報工作也極為關心,。他深知,,情報工作是科研開道的耳目;方向不明,,盲目蠻干,,只會使科研工作歸于失敗。第二十研究所初建時,,他就強調大學生必須學好英語,,人人要過這一關,以便查閱資料,,掌握國際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為此曾多次舉辦英語學習班,并為情報室配備了很強的技術力量,。60年代初期,,二十所在他的倡導下創(chuàng)辦了《導航與雷達》雜志,1985年該刊改為《導航》,,系我國導航界唯一的學術季刊,。溫啟祥生前一直擔任該刊的顧問。
溫啟祥,對工作一生勤奮,,對生活樸實無華,,對知識不懈追求。他常說:“當你對要干的工作不懂,、不會,、不熟悉的時候,不要膽怯,,要勇于承擔,,敢于承擔,但一定要努力學習,,不斷學習,。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決不會學不懂,、學不會,。難的總會變成易的,易的自然會變成熟悉的,。當然學習方法也要注意,有系統(tǒng)的學,,從易的開始,,然后步步深入,尤其是基礎知識,。知難而退,,必然會一事無成?!?/p>
這既是溫啟祥的格言,,也是他勇于進取、獲得成功的重要經(jīng)驗,。
人物簡歷
1909年6月 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
1926年 在上海南洋中學上高中。
1927年 考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交通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
1928年 轉入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上海無線電報務人員養(yǎng)成所。
1929-1931年 在濟南,、上海等地商務無線電臺任報務員,。
1932-1936年 考入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中國航空公司任報務員。
1937-1942年 任中國航空公司航空站無線電技術員,。
1942-1946年 元月任設在印度的中國航空公司加爾各答無線電工場管理工程師,。
1946-1949年5月 任中國航空公司上海航空站龍華機場無線電管理工程師。
1949-1953年6月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qū)空軍部機務處上海23 廠技術計劃檢驗股長。
1953-1957年 任第二機械工業(yè)部710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58-1962年7月 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0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
1962-1980年2月 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
1980-1985年 任電子工業(yè)部第20研究所顧問,。
1985年 離休,。
1993年12月20日 逝世。
主要論著
1 溫啟祥主編.電子工業(yè)技術辭典(無線電導航部分).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76年.
2 溫啟祥.國內外導航技術發(fā)展狀況及建議.見:中國科協(xié)2000年的中國研究辦公室編《2000年的中國研究資料》(第1集),,1984年,pp274-284.
3 溫啟祥.航空導航系統(tǒng)的比較準則.導航,,1985(1):1-4.
4 溫啟祥.電子導航的現(xiàn)狀與未來.電子科學技術,,1987(3):2-3.
5 溫啟祥.港口導航的發(fā)展趨勢.電子科學技術,1987(4):6-7.
6 溫啟祥主編.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卷(學科導航).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9月.
9. 造船的意思
跟閉門造車一樣 【漢字書寫】閉門造車 藝術字“閉門造車” 【漢語注音 】 bì mén zào chē 【英語譯文】Shut oneself up in a room making a cart 【成語注釋】關起門來造車。比喻固步自封,,不與外界交流,,關起門來搞建設,求發(fā)展,;或者做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只憑主觀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