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魚類分布圖按深度主要影響因素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向下垂直穿過海底一萬一千米,看看各水層都有哪些動物,。海洋的水層從垂直方向可劃分為:
海洋上層:從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層:水層深度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層: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淵層: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淵層:水深6000-11000米。
上層:絕大多數(shù)生物匯聚于此
在上層水域,,由于陽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該層又叫光合作用層。這些生產(chǎn)者為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產(chǎn)力,,磷蝦吃浮游生物,,小魚吃磷蝦,大魚吃小魚,,虎鯨和鯊魚又吃大魚,,整個食物網(wǎng)欣欣向榮。
最大的動物:藍鯨
我們知道的大型海生動物如各種海豚,、鯨魚,、鯊魚和金槍魚等,絕大多數(shù)都處在這個水層中,。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動物——超過200噸的藍鯨,,最大的魚類——40多噸的鯨鯊,最大的掠食性魚類——可達3噸的大白鯊,,最長的水母——觸手長達36.6米的獅鬃水母,,最大的雙殼貝類——殼長1.37米、軟組織重333千克的大硨磲,。
觸須可達37米的獅鬃水母
中層:深潛者的樂園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層,,作為透光的上層和完全黑暗的深層之間的過渡帶,本就微弱的光線在這個水層隨著深度增加而逐漸消失,,而些許的光線也不足以進行光合作用,。中層帶的生物群落普遍體型較小,像燈籠魚科,、褶胸魚科,、頭足類、磷蝦和其它甲殼類動物通常只有幾厘米到十幾厘米的樣子,。
斑點燈籠魚
由于該層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這里環(huán)境較上層嚴苛得多,食物網(wǎng)的維系有賴上層供給營養(yǎng),,許多生物抓住一切機會攝取上層水域降落下來的有機物質(zhì),。上層有機物質(zhì)主要以絮狀物形式沉降下來,,在探照燈照射下像極了雪花,,我們形象地將其稱之為"海雪"。
不過,,處于中層的海洋生物還可以通過另一種途徑吸收上層水域的養(yǎng)分,,那就是晚上垂直遷移到表層,在富含養(yǎng)分的上層水域覓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碳循環(huán)上可以說是極具效率的,,它擁有極高多樣性和生物量的魚類,、頭足類和甲殼類,能夠為遠洋地區(qū)的上層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來源,,比如一些遠洋鯊魚,、鯨豚有時會下潛數(shù)百米前往中層水域進食頭足類和魚,而抹香鯨這樣的深潛型鯨魚為了覓食更是頻繁進入中層,,可以視作中層生物群落的過渡成員,。
最重的硬骨魚:翻車魚
雖說比不上表層,中層帶也有巨型海生動物,,現(xiàn)今最重的硬骨魚——重達2.3噸的翻車魚過去一般被認為是典型的上層魚,,但近年來有研究顯示翻車魚比以往認為的更頻繁地潛入中層;最長的硬骨魚——長達8米的皇帶魚就可以算作中層魚(嚴格地說它是上層中層都有分布),;而兩種巨型魷魚——275千克的大王魷和將近500千克重的南極中爪魷在這個深度已有分布,,當然,兩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個水層,。
大王魷,,中層水域的頂級掠食者
深層:吞噬者之鄉(xiāng)
接著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層,這里一片黑暗,,生物發(fā)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說中層水域的動物們尚且具備強壯的肌肉進行追捕和長距離遷徙,這一深度的大多數(shù)生物,,其肌肉已經(jīng)松弛到只適合原地等待獵物主動送上門,,極為緩慢的代謝也正是對這種惡劣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
約氏黑角鮟鱇
深層水域的主要魚類是小型鉆光魚和鮟鱇魚,,尖牙魚,、蝰魚也較常見,這些魚體型很小,,許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過25厘米,它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獵物出現(xiàn),。相比中層水域,,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層飄落多少養(yǎng)分,畢竟,,上層產(chǎn)生的有機物有20%落到中層,,但輪到深層就只有5%了。
在這片貧瘠之海,,許多深海魚類必須想辦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東西,,哪怕對方比自己還大,,其中有一些種類也確實為了達到這種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強的吞噬能力。黑叉齒龍?,,棲息深度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煉到極致的動物,一只體長19厘米的黑叉齒龍?曾經(jīng)吞下84厘米長的黑刃魣蛇鯖,,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長,。
黑叉齒龍?可能是有記錄最夸張的吞噬者
體長可達一米的吞噬鰻在這個水層可以算得上小巨無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頜骨構(gòu)造可以使這張巨嘴張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縮性的胃,足以讓吞噬鰻吞下比自己還大的獵物,。
深海小巨無霸:吞噬鰻
不過,,這里還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幾種巨大的鯊魚棲息于這個水層(它們在上層和中層皆有分布),,比如可達6米的灰六鰓鯊,,達到甚至超過6米、體型比之大白鯊也不遑多讓的幾種睡鯊,,抹香鯨,、喙鯨等深潛型鯨魚雖說進入這個深度的頻次遠不如中層,但它們有時也會來到這個區(qū)域搜尋潛在的食物,。
碩大的灰六鰓鯊
深淵層:以海雪為生的底棲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淵層,,這里是一個食物極端匱乏的地帶,棲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棲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魚類,、海參海膽、多毛蠕蟲,、各種甲殼類和雙殼貝類,,上層沉降的海雪是它們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層生物碎屑,、糞便顆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狀物,幾天之內(nèi)即可沉降到海底,,極大地提高了表層有機物的傳遞速率,。相比之下單個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過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斷從表層轉(zhuǎn)運有機物質(zhì),,這種以生物為媒介,,通過生物生產(chǎn)、消費,、分解和沉降作用,,將表層有機物傳遞給底層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海洋生物泵,。在沒有光合作用的深淵水域,,以海雪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構(gòu)成了深海小食物網(wǎng)的基石,。
海底生物個頭小,,代謝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爾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夠解決它們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伙食問題,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類,,以及進食藻類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鯨魚尸體,,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棲生物們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參鋪滿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區(qū),,比如洋中脊,,能夠形成熱液噴口,此處的養(yǎng)分較為豐富,,海底微生物可進行初級生產(chǎn)將化學(xué)能固定為生物能,,在沒有光合作用的情況下也能維持許多底棲生物。
超深淵層:高壓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層,,超深淵層,,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帶,存在于海底狹長的海溝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謂深淵中的深淵。超深淵棲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數(shù)量不多,,總共也僅有46個(33條溝壕和13處洼地),,這些海溝的平均深度約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馬里亞納海溝,。
在這里,,生存條件之嚴酷已無需贅言,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還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頑強生存著,,包括魚類,、海參、多毛類,、雙殼類,、等足類、腹足類和端足類動物,。目前拍到的活體魚類最深紀錄為鈍口擬獅子魚——8178米,,可達23.8厘米,魚類被捕獲的最深紀錄為神女底鼬鳚——最大體長16.5厘米,,捕獲深度8370米,。
拍攝于水下7400米的擬獅子魚,相當可愛
一些無脊椎動物可以生存于更深的水域,,包括某些海參,、端足類可超過10000米水深,比如體長可達5厘米(在深海已不算?。┑亩棠_雙眼鉤蝦,,這種端足類動物棲息于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能夠消化埋在海底深處的木屑,,對海底木質(zhì)食物的利用可能是它克服惡劣生存環(huán)境的有利因素之一,。
棲身于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的短腳雙眼鉤蝦
目前人類對那些最深的海溝仍所知甚少,盡管如此,,深海潛水器,、深海探測器和生物捕捉器等先進設(shè)備還是助我們揭開了超深淵水帶的神秘面紗。深海確實是可怕的,,但其可怕來自于環(huán)境本身,,擔心有什么大海怪大可不必。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相當于1000個大氣壓的水壓,,常年0-3℃的冰冷海水,貧瘠到只有靠深海熱泉和海雪降落維系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沒有任何大型動物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那些說深海藏匿著未知巨型生物、史前海怪孑遺的謠言可以休矣,,水深8400米以下就沒有任何魚類,,一萬米處5厘米長的小鉤蝦就是巨無霸了,對生命來說,,超深淵的海溝是一片比沙漠還荒蕪之地,。
2. 海洋魚類包括哪些
1、海洋生物資源:魚,、蝦,、貝,、藻等可供食用或藥用。
2,、海洋礦產(chǎn)資源:一是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
二是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含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chǎn),;
三是在多數(shù)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jié)核。
3,、海洋能源:具有商業(yè)開發(fā)價值的是潮汐發(fā)電和波浪發(fā)電,。
4、海洋空間資源:包括交通運輸,、生產(chǎn),、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領(lǐng)域。
交通運輸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
生產(chǎn)空間包括海上電站,、工業(yè)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等。
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主要是海底電纜,。儲藏空間包括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等,。
文化娛樂設(shè)施空間包括海洋公園,、海濱浴場、海上運動區(qū)等,。
3. 海洋魚層分布圖
海洋動物是海洋中各門類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生理特點十分不同的異養(yǎng)型生物的總稱,。它們不進行光合作用,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攝食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動物及其有機碎屑物質(zhì)為生。海洋動物現(xiàn)知有16~20萬種,,它們形態(tài)多樣,,包括微觀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和高等哺乳動物——藍鯨等。海洋動物分布廣泛,,從赤道到兩極海域,,從海面到海底深處,從海岸到超深淵的海溝底都有其代表,。海洋動物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3類。海洋的生活條件相對一致,,面積廣大,,動物中除魚類、鯨類,,還有浮游動物和游泳動物,,如頭足類和水母等。
在深海層,,僅發(fā)現(xiàn)不依賴浮游生物生存的動物,。
在許多大洋區(qū),海流將營養(yǎng)豐富的深層海水帶到淺層,,使海洋淺層帶增加了魚類產(chǎn)量,。
在海底生活的底棲動物,包括固著動物,,如海綿,、腔腸動物和管沙蠶等以及運動動物,如甲殼類,、貽貝,、環(huán)節(jié)動物和棘皮動物等。
珊瑚動物在熱帶海洋發(fā)展最充分,。
珊瑚礁是由大量建礁動物和植物的白不堊質(zhì)骨骼物質(zhì)(特別是珊瑚和苔蘚蟲)沉積而成的,。
在珊瑚礁環(huán)境中,動物最密集且最多樣化。
4. 海洋魚類的分類
海魚:黃花魚,,帶魚,,鲅魚,魷魚,,墨魚,,偏口魚, 鱈魚,、鯧魚,、鱸魚、鰻魚,、馬哈魚,、三文魚,、石斑魚,、馬面魚、大花尾 ,,大懵仔,,紅柚,細鱗,,青班,,油錐,火點,,雞魚,,廉尖,紅魚,,頭鱸,,金鮕,牙點,,火點,,石蚌,大星鱸,,黃立倉,,三刀 河魚:鯉魚、草魚,、鯽魚,、花鰱、白鰱,、鳙魚,、武昌魚、團魚、白條,、甲魚,、鯰魚、黑魚,、桂魚
5. 海洋魚類 常見
世界上魚的種類共約兩萬八千種,。其中圓口綱約73種,軟骨魚綱約800種,,硬骨魚綱約2萬種左右,。我國魚的種類3000種左右。其中海水魚類約2100余種,。淡水魚類1010種左右常見的淡水魚種類!我國淡水魚資源豐富,,加上人工養(yǎng)殖,市場供應(yīng)充足,。其中以鯉魚,、鰱魚、草魚,、青魚為最常見,,此外還有鱔魚、黿魚等,。
鯉魚是淡水魚中屬于佳魚的一種,,鱗白帶金屬光澤,紅尾,,肉嫩,,味鮮,黃河鯉魚特別膾炙人口,。
草魚又叫草青,,體色茶黃,為淡水魚產(chǎn)量最多的一種,。這種魚的特點是生長快,、體重大、頭大肉肥,,但肉質(zhì)較粗,,比起鯉魚等質(zhì)量較次。
鰱魚分為白鰱,、花鰱(俗稱胖頭魚)兩種,。
白鰱體色發(fā)白,鱗片細小,,頭較大,,肉肥,味美,頭部最肥,,特別適宜做砂鍋魚頭,。
鯽魚又叫鯽瓜,體形扁寬,,背部隆起明顯,,鱗片較小,其特點肉質(zhì)細嫩,,鮮味大,,但小刺多,鯽魚最適合氽湯,。
小鯽魚適合做酥魚,。
青魚又叫烏鰭,體長,,呈圓筒形,,脊部烏黑,肚乳白色,,肉白而充實,,是淡水魚中肉質(zhì)細嫩的一種;所含脂肪較多,,特別是胸鰭部一段肉和頭尾兩部分肉做的,,青魚的肺是魚體中最嫩的部分,所含脂肪多,,名菜“燒禿肺”就是用青魚肺做的,,燒好熱吃,腴美異常,。
鱔魚又名長魚,、黃鱔,身長而細,,頭粗尾細,,背黑褐色,肚黃色,,眼小無鱗,,這種魚的肉質(zhì)極其細嫩鮮美,被視為魚中佳品,。
黿魚又稱鱉魚,,肉質(zhì)細嫩,營養(yǎng)豐富,,是高檔滋補品,。觀賞魚是指那些具有觀賞價值有鮮艷色彩或奇特形狀的魚類。通常有三大品系組成,即溫帶淡水觀賞魚,、熱帶淡水觀賞魚和熱帶海水觀賞魚,。
溫帶淡水觀賞魚主要有紅鯽魚、中國金魚,、日本錦鯉,。
熱帶淡水觀賞魚有三大系列,一是燈類品種,,二是神仙魚,,三是龍魚。
海水觀賞魚主要來自印度洋,、太平洋中珊瑚礁水域,,品種多、體彩怪異,,具有一種原始古樸神秘的自然美,。等等
6. 海洋魚類圖文介紹
1、鯊魚,,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的魚類。鯊魚早在恐龍出現(xiàn)前三億年前就已經(jīng)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五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2,、帶魚,,屬于脊索動物門下脊椎動物亞門中的硬骨魚綱鱸形目帶魚科。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并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chǎn)。
3,、石斑,,棲息于沿海岸巖礁、起伏而又多石礫的海區(qū),、珊瑚礁,、沉船或人工魚礁等水域。石斑魚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魚類,,它靠著靈敏的視覺和感光,、感色的分辯能力,,往往兇猛地掠食魚、蝦,、蟹,、章魚、甚至藤壺等海洋生物,,特別喜食鮮活動物,。屬于瀕危名貴物種。
4,、墨魚,,亦稱烏賊魚、墨斗魚,、目魚等,。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十腕目,,烏賊科。中國所指的“墨魚”或叫“烏賊”,,大多是中國東海主產(chǎn)的曼氏無針烏賊和金烏賊兩個種,。
5、比目魚,,它們特別適于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由于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cè),,這一側(cè)的顏色與周圍環(huán)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cè)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