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常服上的“黃繩子”,,正式的英文名稱是Aiguillette,現(xiàn)代人民解放軍常稱之為“綬帶”,,實際并不貼切,,清末、民國時代中國軍隊翻譯為“參謀帶”,,才更加接近于這個東西的歷史淵源,。
歷史淵源
(參謀帶的歷史源于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的法國軍隊)
參謀帶的歷史自然和參謀有關(guān),,緣起于拿破侖戰(zhàn)爭時代,,當(dāng)時隨軍的秘書、參謀人員因為需要隨時隨地進(jìn)行簿記等工作,,尤其是經(jīng)常要騎在馬上完成記述命令、草擬文件以及圖上作業(yè)等工作,,為了方便起見,,于是習(xí)慣性在肩章上栓根繩,繩子的一頭扣上粉筆或者鉛筆(也是拿破侖戰(zhàn)爭中開始普遍出現(xiàn)),,這樣方便隨時拿筆,。同時,為了右手握筆書寫方便通常是掛在左肩,。
這種系在軍人肩側(cè)的繩絳,,于是成了參謀、文書人員的重要外在標(biāo)識,。
參謀帶時期
參謀帶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純粹的裝飾品,,頭上不再系著鉛筆或者粉筆,代之以金屬的筆狀裝飾物,。
(參謀帶頭上的金屬吊墜,,實際上就是“鉛筆”的化身)
(中國近代將Aiguillette譯為參謀帶,是非常接近這種裝飾歷史典故的譯名)
(民國北京政府時代的一張有趣照片,。合影中的2名參謀都按照當(dāng)時的規(guī)范,,在左肩佩戴了參謀帶,表示自己的參謀身份,。由于海軍藍(lán)色公服沒有肩章,,為了方便佩戴參謀帶,兩個人都在左肩上裝了專門為掛參謀帶用的單肩章)
(高級官員穿著大禮服,、禮服時,,為了好看也佩戴參謀帶。不過除非自己真的是參謀長,、參謀之類,,否則都會把參謀帶掛在右肩,以示和參謀人員的區(qū)別)
在改為裝飾品之后,,實際上這種帶子普遍是參謀人員佩戴的,,以表示其參謀的身份,無論穿著禮服,、常服都要佩戴,,通常套在左肩膀的肩章下(海軍的藍(lán)服因為一般沒有肩章,參謀人員在佩戴參謀帶時,,會額外裝一個單肩章),。
因為覺得這玩意有很不錯的裝飾效果,以至于其他軍官在穿著大禮服,、禮服時,,為了突顯豪華氣派,,也掛上了參謀帶。不過為了表明自己不是參謀人員,,非參謀人員通常是佩在右肩,。
五花八門時期
參謀帶發(fā)展到二戰(zhàn)時代以后,乃至到了現(xiàn)代,,進(jìn)入了一個“禮崩樂壞”的五花八門時期,,在很多國家漸漸被當(dāng)作了一種非常普遍的制服裝飾品而廣泛運用,而不明白其本來的文化寓意,。
不僅軍人佩戴,,甚至于警察、保安乃至所有制服上,,為了好看,,都可以拴上參謀帶。
但是也有一些國家,,仍然保留著參謀帶的傳統(tǒng)用法,。
(人民解放軍把參謀帶稱為綬帶,具體的佩戴方法采取的是“男左女右”)
而人民解放軍對于這種帶子,,除了軍樂隊、儀仗隊普遍采用外,,其他軍官在穿著禮服時按照“男左女右”的佩戴方式,,如果按照其傳統(tǒng)寓意,男軍官就全成了參謀人員,。
這個問題的問法有問題,,犯了兩個常識性錯誤:一則,那不是黃繩子,,而是綬帶,;二則,常服上不佩戴綬帶,,禮服上才佩戴,。所以,這個問題的正確打開方式,,應(yīng)該是軍人禮服上的綬帶有什么含義,?
我國古代也是有綬帶的,可以追溯到周代,,是一種系紐帶或印鈕的絲帶,,后來演化為職級身份的象征。到了清朝末年,,北洋新軍受到西方的影響,,軍服逐漸西化,,才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綬帶樣式。綬帶是一種禮儀需要,,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營造莊重、肅穆,、大氣的氛圍,。
首先,現(xiàn)行禮服綬帶是以07式軍服為基礎(chǔ)的,。07式軍服很漂亮,,融入了不少時代特色,可謂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綬帶設(shè)計極為精美,,往往在正式場合身穿禮服,才能看到綬帶,。最明顯的就是,,七十周年國慶大閱兵的時候,時任中部戰(zhàn)區(qū)副司令員的張旭東上將,,佩戴的就是綬帶,。
此外,儀仗兵,、軍樂團(tuán),、文工團(tuán)等人員禮服上的“黃繩子”,不能稱之為綬帶,,而要稱為穗帶,。
其次,綬帶的佩戴方式很有講究,,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則,。這一點可以從上圖中看出來,男女綬帶的佩戴方式明顯不一樣,。
現(xiàn)在網(wǎng)上有人賣禮服綬帶,、穗帶、常服等軍用品,,這是不允許的,。我們對軍人禮服要有敬畏之心,平日里欣賞即可,,不要想著試圖去購買,,別讓愛好踐踏了軍服的神圣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