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表層密度
1.02×103~1.07×103㎏/m3之間,。
海水密度取決于溫度,、鹽度和壓力。在1.02~1.07g/cm3之間或1020~1070kg/m3之間,,后者才是國際單位,,前者是常用單位。凡是能影響海洋溫度,、鹽度變化的因素都會影響海水密度的變化,。大洋密度的日變化,由于影響因素的變化小,,因此微不足道,。在深層有密度躍層存在時,由于內(nèi)波作用,,可能引起一些波動,,但無明顯規(guī)律可循,。
海水的密度均大于1。在溫度為20'C時,,鹽度為35%的海平面上,,海水的密度為1.025克/立方厘米。海水的浮力比普通的水較大,,故在海水中游泳鍛煉時感到省力輕松,。海水中可以提取鈉、鎂,、鈣,、鉀、鍶等五種陽離子等物質(zhì),。
2. 海洋表層密度最小的地方緯度
冰島,,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匯處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為10.3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有340,000,。也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小國家,,該國家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同緯度地區(qū)相比,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氣候,,這種氣候?qū)е禄緵]有蟲子能夠生存
3. 海洋表層密度圖
表面海水的鹽度,、溫度和密度隨緯度的平均分布特點是:鹽度在赤道附近較低(34.6),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中緯度各出現(xiàn)一個高值(接近36),,再向兩極又降低,,至北緯60度達(dá)最低值(32.4);溫度在赤道海域最高(28~29°C),向兩極逐漸降低,,可低達(dá) 0~1.9°C,,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1.022克/厘米3),向兩極逐漸升高,,可達(dá)1.026克/厘米,。海水的3個狀態(tài)參數(shù)。海水的密度隨鹽度,、溫度和壓力而變化,。因為壓力一般可用深度表示,所以對固定深度來說,,海水的密度只隨溫度和鹽度而變,。
4. 海洋表層密度隨緯度變化的曲線
密度流主要是指的海水鹽度的不均勻引起的海水流動,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垂直型(也就是海洋密度的垂直分布不一樣)典型的例子就是秘魯寒暖流交匯引起的海水密度不均,,導(dǎo)致底層海水向上流動。垂直型密度流適合于漁場養(yǎng)殖(底層海水帶來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5. 海洋表層密度隨緯度變化規(guī)律
世界海洋海水密度隨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為高緯度地區(qū)密度小,低緯度地區(qū)密度大,。海水表層鹽度分布規(guī)律:
1,、南北方向:自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向兩側(cè)的高緯度、低緯度海區(qū)遞減.
其中副熱帶海區(qū)地處副熱帶高壓帶,蒸發(fā)大于降水,因此鹽度較高,;赤道附近海區(qū)地處赤道低壓帶,降水大于蒸發(fā),因此鹽度較低,;自副熱帶向高緯度海區(qū),溫度逐漸降低,蒸發(fā)逐漸減少,鹽度也逐漸降低.
2、東西方向:一般受洋流影響.
暖流流經(jīng)海區(qū),鹽度較高,寒流經(jīng)過海區(qū),鹽度較低.
大洋中部鹽度居中.
比如北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區(qū),大洋西岸為日本暖流,鹽度較高,大洋東岸為加利福尼亞寒流,鹽度較低.
其他影響鹽度的因素還有,淡水匯入.各大河流入??谔?鹽度都較低.如亞馬孫河,、剛果河、長江,、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區(qū)是紅海,一是因為當(dāng)?shù)氐靥幐睙釒Ш^(qū),二是因為當(dāng)?shù)刂車鷰缀鯖]有淡水匯入.
世界鹽度最低的海區(qū)是波羅的海,一是因為當(dāng)?shù)氐靥幐呔暫^(qū),二是因為當(dāng)?shù)刂車写罅康畢R入.
6. 海洋表層密度隨緯度變化
因為海水溫度垂直變化明顯區(qū)域只在1000米以上的表層,1000米以下水溫變化不明顯.所以低緯地區(qū)表面水溫高到1000米附近會變成4攝氏度,變化很大,;而高緯度地區(qū)表層水溫已經(jīng)較低,所以隨深度增加水溫下降幅度偏小.
海水的密度是指單位體積內(nèi)海水的質(zhì)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 g/cm3之間,,它取決于溫度,、鹽度和壓力(或深度)。在低溫,、高鹽和深水壓力大的情況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溫,、低鹽的表層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況下,,由赤道向兩極,溫度逐漸變低,,密度則逐漸變大,。到了兩極海域,由于水溫低,,海水結(jié)冰,,剩下的海水鹽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海水密度是單位體積海水所含有的質(zhì)量,。符號為ρ,,單位為kg/m3。它是海水溫度,、鹽度和壓力的函數(shù),。
現(xiàn)場密度是根據(jù)現(xiàn)場溫度t、實用鹽度s和壓力p計算出的海水密度,,用符號ρs,t,p,。表示。在海表面取P=0時的現(xiàn)場密度,,以符號ρs,t,p表示,。若水溫t=0℃,,則現(xiàn)場密度僅為鹽度的函數(shù),以符號ρs,0,0表示,。
7. 海洋表層密度的影響因素
表層,由于密度小的在上方,同質(zhì)量條件下體積變大,使得水面上升,在海面就表現(xiàn)為密度小的流向密度大的.底層,由于密度大的質(zhì)量大(同體積下),水壓也比密度小的大,就將密度小的往上抬升,于是就表現(xiàn)為密度大的流向密度小的.
8. 海洋表層密度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
從地面算起,。海洋地殼平均厚度5-10千米。海洋地殼又稱洋殼,,是指在大洋盆地下的地殼,。其顯著特點是地殼較薄而致密,缺失陸殼所特有的“花崗巖層”,,普通大陸地殼的厚度大約是海洋地殼的4-6倍,。海洋地殼較陸殼年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而大部分陸殼至少為10億年,。
海洋地殼是巖石圈的一部分,由密度較大的硅鎂質(zhì)巖石構(gòu)成,,偏向基性,,與大陸地殼相比,硅酸鹽較缺乏,,密度也較大,,平均密度約3.0g/cm(大陸地殼2.7g/cm),由于密度較大,,根據(jù)大陸均衡學(xué)說,,海洋地殼無法像大陸地殼般在地幔之上浮得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