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簡介2020國家科學技術獎還沒有頒發(fā),,何人獲獎還未定,。2020年1月10日頒發(fā)的是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以下兩條信息可能對答案有所幫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 目前已經(jīng)有包括李蘭娟院士在內(nèi)的13名專家獲得了提名。下面是這13名專家的介紹,。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 1947年生,。感染?。▊魅静。W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y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 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fā)突發(fā)傳染病診治。作為中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她創(chuàng)建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tài)學理論,從微生態(tài)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 國家科技進步獎(創(chuàng)新團隊)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 葛昌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 ?1934年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研究工作,。在氣體擴散法生產(chǎn)濃縮鈾用的分離膜研制、先進陶瓷研究,、氣-固系燃燒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溫等離子體沖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貢獻突出,。 曾獲國家一等發(fā)明獎、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個獎項,,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 劉盛綱,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 1933年生,。電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美國MIT電磁科學院院士,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聯(lián)合國發(fā)展計劃總署(UNDP)高級科學顧問?,F(xiàn)任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微波電子學,、相對論電子學、電子回旋脈塞,、自由電子激光,、微波等離子體等領域做出了國際上公認的原創(chuàng)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國際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論體系,做出了突出貢獻,。 曾30多次獲國家級,、部、委及省級科技進步獎,,2003年榮獲國際K.J. Button獎,,是中國大陸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汪品先,,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 ?1936年生。海洋地質(zhì)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地質(zh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主要從事海洋微體古生物及古環(huán)境的研究,,為我國海洋地質(zhì)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在我國率先開展了微體化石埋藏學的研究,開拓和發(fā)展了古海洋學的研究,。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重大獎勵多項。 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 1939年生,。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 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wèi)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qū)分理論和空間數(shù)據(jù)挖掘理論,。30項成果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省部級獎,、全國優(yōu)秀教材獎、全國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德國“漢莎航空測量獎”,,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王大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 1935年生,。中國核反應堆工程與核安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 早年從事高溫氣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新概念,。后從事低溫核供熱堆研究,,開創(chuàng)了核供熱堆的新研究領域,主持設計,、研制,、于1989年成功運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殼式低溫核供熱堆。并進行了利用核供熱堆進行熱電聯(lián)供,、空調(diào)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發(fā)明二等獎,、國家發(fā)明專利金獎,、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還榮獲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及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 徐至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光學與光子學、激光科學,、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等前沿學科領域的研究,,首次在國際上用類鋰和類鈉離子方案獲得8條新波長的X射線激光,在開拓與發(fā)展新型超短超強激光及強場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項、國家發(fā)明獎二等獎一項等。1998年榮獲何梁何利獎,。 安芷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 1941年生,。環(huán)境地質(zhì)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zhì)與全球變化研究,包括黃土與環(huán)境,、地層學,、古土壤與古氣候?qū)W、磁性地層學和微形態(tài)學,、季風變遷與過去全球氣候變化,、黃土高原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 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陜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劉中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所長、院士,、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fā)中心主任。 長期從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領域應用催化研究與技術開發(fā),,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工業(yè)性試驗和首次工業(yè)化。榮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等十余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等多項個人科技獎勵。 趙梓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纖通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會士,湖北省科協(xié)榮譽委員,。 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統(tǒng)(包括器件,、光纖)設計理論,在國內(nèi)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纖,、半導體激光器做光源,、數(shù)字編碼做通信機’的正確技術路線,組織研制生產(chǎn)出中國的首批實用化的光纖光纜,、設備及首條實用化光纖通信工程等,,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 參與和負責的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1997年被IEEE電機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選為Fellow會士稱號,。 何繼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 1934生,。應用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論、方法與觀測儀器系統(tǒng)的研究,,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了以“雙頻激電法”,、“偽隨機信號電法” “廣域電磁法”和“擬合流場法”為核心的地電場理論和儀器等一系列開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發(fā)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和省部級獎勵18項,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5年被評為全國有色金屬勞動模范,,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 程國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 1943生。凍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師范大學環(huán)境與地理科學學院名譽院長。 長期從事凍土學和干旱區(qū)生態(tài)水文和生態(tài)經(jīng)濟研究,,創(chuàng)建了地下冰重復分凝機制,,在過渡層的形成過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并被稱為“程氏假說”,;提出的工程理論為中國青藏鐵路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保障,。 先后獲得各類獎勵3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全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際凍土協(xié)會終身成就獎,并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杰出科技成就獎,、自然科學獎等。 吳祖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實驗血液學研究的先驅(qū)。 40多年來致力于輻射防護,、實驗血液及胎肝臨床療效機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人緣性干細胞生長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譽為“中國造血干細胞之父”,。 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10余項,,1999年獲得中央軍委頒發(fā)的“專業(yè)技術重大貢獻獎”,,2000年被總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師”榮譽稱號。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發(fā)現(xiàn)的國際編號為207809號小行星命名為“吳祖澤星”,。 |
上一篇:船舶生活污水排放距離,? | 下一篇:船舶用鍛件,鑄件用什么藥芯焊絲焊接好; |
世界十大海運公司排名(海運公司排行榜) |
2022-12-11
|
查看詳情 >> |
十字螺絲刀PH000,PH00,PH0,PH1,PH2分別對應的毫米尺寸是多少呢 |
2022-08-02
|
查看詳情 >> |
中船重工集團武漢院士(中船重工12名院士名單) |
2022-12-08
|
查看詳情 >> |
南京有哪些研究所,? |
2023-01-25
|
查看詳情 >> |
船舶制圖符號(船舶建造圖紙符號) |
2022-10-17
|
查看詳情 >> |